(研究生团员、永远的AC团员合影)
这就是我的篮球故事。
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但是今天,我想告诉所有人。
我第一次看NBA比赛是在1996年,当时我还在读高一。我记得当时只有中央电视台每周转播两次NBA比赛,周六一场直播,周日一场录播。大多数看NBA的人都是迈克尔·乔丹的忠实粉丝,我也不例外。谁能不爱乔丹?他那么酷,那么帅,那么成功。
那时,我对黑人球员非常不了解,如果我看不到球衣背后的号码,我很快就会在球场上的黑人球员中认不出谁是乔丹。
)唯一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33号那长长的胳膊和腿,因为他长着一张马脸,很有辨识度。没错,那就是皮蓬。
(公牛三巨头中,脸最长的是皮蓬)
后来,相比于无所不能、完美的乔丹,我更喜欢皮二爷身上的残缺之美和悲剧色彩。后来他成为了一名NBA写手,为TOM等门户网站撰稿,笔名为。直到今天,我在大学BBS上还留着我的“”账号。凭借这个账号,我成为了学校BBS篮球版的版主,结识了很多好朋友。现在想想,心里很温暖。
别以为我现在沉默寡言,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话痨,话很多,没完没了,谁知道年纪越大,话越少。
作为一名篮球迷,我很幸运能赶上公牛的第二个三连冠,当时市面上有一本叫《当代体育》(今天《灌篮高手》杂志的前身)的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公牛夺冠的增刊。封面相当简陋,上面印着两排大字:“伟大的公牛!伟大的乔丹!”——主编,你的词汇量太有限了……
我在一家旧书店发现了这本杂志,舍不得放下。我读了无数遍。当然,就像我最喜欢的许多东西一样,我不知道它最后去了哪里。
很多人喜欢篮球还有一个原因——灌篮高手。好吧,至少我是这“很多人”中的一个。不过,我没看过灌篮高手的动画版,拖沓的节奏,随意的画风,实在不堪入目。
(我一直觉得很难理解,
看过关高漫画分镜的人,
我怎能接受这一点?
动画版的粗糙画面和节奏)
第一次看到《灌篮高手》是在一本叫《绘本之王》的杂志上,印刷质量差就不提了,当时有就好了,不过讲故事的能力确实独树一帜,看得停不下来,一头扎进了“灌篮”的热血世界里,后来还看了《灌篮少年》(八神庵树)、《REAL》等篮球漫画,简直欲罢不能。
顺便说一句,我不看《黑子的篮球》,像我这样的老人家确实不懂如何欣赏每个角色都有特殊动作的套路和“美丽”的画风。
或者说,那个年代的《画师》就像是《少年Jump》之于我们,《龙珠》、《城市猎人》、《足球小将》等所有与日本漫画相关的知识,才成就了它。后来,这本杂志还发掘了颜凯、姚菲拉、郑旭升、陈翔等一批中国漫画作者,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可惜的是,它开办没多久就倒闭了,也许是因为版权问题,毕竟当时都是“山寨货”。
(那个时代的“画王”,
神一般的存在)
故事太多了,无法一一讲述,我就只讲讲那位老人吧。
前面提到过,我从高中开始就是公牛队的狂热粉丝。我到底有多疯狂呢?我来告诉你一个从来没人知道的小秘密。高考两天半的时间里,我看上去和其他考生没什么不同。但我的“内心”却不同——衬衫裤子下面,我从上到下都穿着一身红色的公牛队服,包括背心和短裤,心里暗暗祈祷神灵保佑。“天空感动得哭了。”考完试后下起了雨,我和同学在雨中打了一场球。后来,我考上了“211”、“985”名牌大学。高三的朋友们,到时候不妨试试。
(是的,就是这样...这肯定是假的,
那时候还没有真正的,即使有我也买不起。
PS:请忽略我的黑丝袜)
那时我还是一名寄宿生,记得每周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nba灌烂篮球框的人视频,看比赛都是一种奢侈,只能看看学校宣传栏上的《中国体育报》,从报纸背面读两三行关于NBA的内容。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有机会看一会儿电视,留下的印象就特别深刻。我应该没记错的话,那几年NBA总决赛,比赛的评论员是我们家老爷子,当然,那时候他正值壮年,看上去一点也不老。
(当时中央电视台的NBA直播节目还叫《NBA竞技场》)
进入大学之后,我除了每天在论坛上胡说八道、向别人吹牛之外,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是泡在篮球场上的。小时候的我弹跳力也很好,穿上鞋身高一米八,巅峰时期双手就能抓篮筐,在常人中也算不错了。但弹跳力就差一点,其他的就不行了,全靠自学,技术又不多,在篮球场上受辱是常有的事。
那时的我们脾气暴躁,随时都会挑衅别人,很少打架,只是比拼攻防,你肘击我,我拳打你。我们都是学生,打架都是假打,还没打起来就被拉开了。后来为了自律,我把BBS签名改成了“体育品格与人品格一样”,提醒自己不要伤害品格。但似乎没起作用,还是会紧张。直到很多年后,我身上有职业球员的所有伤病,再也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我才学会了“娱乐篮球”,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让你爽”,意思是谁跟我打球谁就开心,在球场上心态正常。
那时候是不可能,不管跟谁打球,我都斗志昂扬。你硬,我比你硬,一直硬是没用的。上场了,要靠真本事,所以要想方设法提升球技。找了好久,在网上找到了一套叫《张卫平教你打篮球》的视频教材,简单看了看,感觉捡到宝了。对于一个“刀子”来说,看到这套视频教材,就像是考试前拿到了真题,立刻给人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从热身练习到专项体能训练,从运球、突破、投篮、传球到抢篮板,从前锋、中锋到后卫等位置,这套教材涵盖了篮球基本技术相关的方方面面。另外,这套片子讲的都是基本功,不像市面上某些“淫秽杂种”靠一些哗众取宠却华而不实的东西来骗人,都是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但每一个动作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包括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以及最终应该达到的标准。
我很喜欢篮球,拿着这套教材,我日夜苦练,在学校的练习中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我渐渐的打得越来越好,虽然跟专业运动员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但是慢慢的我已经可以做出很多以前不敢想象的技术动作了,可以说真正进入了篮球的境界。
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和训练方式都比以前好很多,网上各种篮球视频教程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各种篮球教学APP。但在我看来,张老师的这套教材还是没有过时的,只要你认真跟着训练,还是能帮你快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
就是这样。“篮球不是火箭科学。”无论事情如何变化,本质始终不变。
这个视频教程一直静静的躺在我的电脑硬盘里,换了好几代电脑,换了十几次硬盘,但每次换的时候我都记得复制到新硬盘里,看截图里面的“修改日期”就是当初从学校BT网站下载的日期,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
总之,我从这个老头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就像一座山,我只能仰望他,从来不敢奢望达到他的高度。但他也给了我一个模糊的方向愿景。我觉得只要我能一直朝着那个方向走下去,你就会越来越接近他。
有时候遇到困难,我就会对自己说,张教练这么大年纪了,都可以做到,为什么您做不到呢?
但那时的我绝对没有想到,未来有一天,我会有这么一个绝佳的机会——
成为他唯一一本传记的作者。
2006年我大学毕业,抛下本科和研究生学业,一个人来到北京,白手起家,一心追寻自己的篮球梦想。几年后,张教练开始在我所在的腾讯体育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
还记得张勇和腾讯合作是2010年,也是那一年,30岁的我,从上大学时光看英文就头疼,真正下定决心要学好英文,教练都能和NBA球星直接沟通,你为什么做不到呢?
(2010年和2011年我的部分英语学习记录)
还记得当时老婆还笑我,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有野心,我没理她,后来当我的英语水平提高到能帮她海外购物的时候,老婆就不笑我了。
两年后,我真的去了美国,在奥兰多报道了NBA全明星周末,那一年正是“林书豪”迅速走红的一年,外国人看到我脖子上的NBA采访卡,纷纷对我说:“林书豪……”。
后来我可以用英文直接出席各种英文会议,回复各种邮件,英文已经不再是困扰我事业上的瓶颈,虽然我的英文还是没那么好,有时候还是需要专业翻译,不过一般情况下已经够用了,也敢用。
当时我们有一位专门的同事(罗纳尔多,见《光阴的故事》)负责跟张导对接,我很少有机会跟他直接交流。张导后来去美国,主要跟我们在美国记者沟通。我跟段然老师也一起工作过,但其实我们接触不多。
但时隔近七年,我还是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张教练的教诲。比如2013年和2014年NBA全明星周末,我去美国做现场报道,有幸见到了张教练nba灌烂篮球框的人视频,我们一起训练了好几天。我不会开车,所以有时我去某个地方时,不得不请他当我的司机,但他总是面带微笑,一点也不觉得尴尬。
老头很好相处,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放松,不用那么拘谨,只要是为了工作,他都不会反对你的安排,记得跟他吃过几次工作餐,不是麻花拉面(他一定要吃),就算是麦当劳(他不喝水),他都吃得津津有味,从来不会找你的茬,也不会抱怨你对他不够好。一起拍节目的时候,他总是会提前问导演想要什么效果,只要不是太不合理,他都会开心的接受,然后一气呵成的完成。跟他一起工作的时候,你会不自觉的受到影响,一定要保证自己的部分达到相应的标准,否则,虽然他总是跟你说“都挺好”,但你心里会感到不安。
后来,我写的关于小罗的文章被张教练的妻子林女士看到了,她没有告诉我,给了我200元的悬赏,那是当时我收到的最大一笔悬赏。几天后我登录账号,发现时,已经过了回复时间。我又感动又忐忑,赶紧给张教练发信息表达感谢。微信语音回复过来,还是爽朗的笑声和熟悉的声音,“很好,很好。”
我的写作风格实际上很普通,但也许他们在我的写作中看到了一些别人不太关心的东西。
后来,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包括我的领导奎哥的大力推荐),我得到了机会成为张主任唯一一本传记的撰写者,两个月的时间,我采访了十几位相关人士,完成了七十多篇文章,平均每篇三千多字,每篇文章我都修改了很多次,后天也就是十月四日,传记第一篇就要正式发布了。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连接点”的故事,他从大学辍学后,出于兴趣选修了一门英文书法课,当时没人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但多年后,他在书法课上学到的知识直接催生了 电脑中精美的字体设计,并通过 iMac 进入了数百万人的生活。他说:
“我从大学这个时间点看不到其中的联系。十年后,回头看,这种联系会非常非常清晰。你从这个时间点看不到它。将来,只有当你回头看时,你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要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以某种方式联系到你未来的生活中。你要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命运、人生、因果nba灌烂篮球框的人视频,无论什么——如果你相信这些,你人生的点点滴滴,就会一路联系在一起,给你信心去追随你的内心,让你远离平凡,变得不平凡。”
从喜欢篮球的那天起,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位前辈的传记作者。但回想起来,感觉过去的一切似乎都联系在了一起。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吸引力法则”,只要你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不断思考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与这个结果相关的人、事、物都会被你吸引过来,最终你的愿望就会实现。
现在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这两个月里我听到了那么多好故事,终于可以讲给你们听了。紧张是因为总觉得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够好。万一我把好故事给毁了怎么办?
但总体来说,我有信心,他有那么多篮球故事,就算我讲得不好,也足够精彩。
找了好久,发现我的电脑里跟张教练相关的照片并不多,好不容易找到这么几张,也算是一些小记录吧。
(2012 年 4 月,
作为主持人采访张导,
从“林疯狂”现象开始,
探讨篮球与教育的关系)
(2017 年 10 月,
讨论稿件后与张主任合影。
老人越来越年轻了。
我变得越来越方/圆,
我的发际线越来越像詹姆斯了......)
(2014 年 2 月,
我和张教练参加了NBA全明星嘉年华。
猜猜我们脚下的足迹,
分别是 Whose 和 whose?)
(2013 年 7 月,
我跟韦德在腾讯直播间战斗过。
张教练通过腾讯微博跟我开玩笑)
说了这么多,我真正想说的是: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球迷,因为篮球,我有太多难忘的故事,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我的故事或多或少还是很有趣的。
你愿意看我的故事,这个老人家的故事也太多了,你觉得呢?
10月4日,第一篇,不见不散。
(这个图真的是一道免分题,
答案其实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