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支持|毕达哥拉斯大数据
周星驰是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拍过很多受欢迎的电影。曾经轰动一时的《喜剧之王》令人印象深刻。
跑龙套的尹天秋被导演和李娟儿骂了一顿,并被赶回家。当他伸手去拿饭盒时,他遭到了楼层经理的羞辱。这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得到了成为主角的机会。电影的前半段描绘了尴尬、沮丧和痛苦,后半段描绘了奋斗、成功和喜悦。
即使时局不好,即使他没有尊严,没有希望,他仍然继续努力。
生活中的逆袭、东山再起,不仅见于电影,也见于股市,比如李宁(2331.HK)。
荣耀与陨落
说起李宁公司,就不得不提到公司的灵魂——“体操王子”李宁。
20世纪80年代,李宁品牌在全国家喻户晓。我们来看看这串数字:
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男子7枚金牌中的6枚;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
18年运动生涯,国内外体操比赛金牌106枚。其中全国锦标赛92个李宁3 1篮球联赛,世界锦标赛14个。
可以说,他当年牛逼到没有朋友。在一个人人都痴迷于争夺金银的时代,他就像神一样,成为了老少心中的偶像。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当时就是一个超级IP,拥有超强的流量效应,为他后来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1989年,李宁在汉城奥运会上意外失利,他的体育生涯戛然而止。同年,他加入了当时正值巅峰的健力宝,并在健力宝的帮助下创办了李宁体育用品公司。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英雄主义色彩。这也决定了公司的品牌与李宁的个人效应是紧密相连的。
1990年,李宁参加青藏高原亚运火炬传递,将个人效应再次推向巅峰。自1991年起,公司成为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专用装备供应商,业务大幅拓展。
有这么大的腿,生意自然不会差。除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外,李宁的销售业绩均不尽如人意。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公司营业额逐年增长,2003年突破10亿元人民币。次年,李宁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
2008年,在中国家门口的奥运会上,李宁以空中飞人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鸟巢,点燃了全场,再次将他的个人影响力推向高潮,当然,还有公司的营业额。
但这一次,该公司未能延续辉煌岁月。相反,它在2011年开始下降。
从2010年开始,公司进行了品牌重塑,并针对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进行了自我定位。遗憾的是,90后的人们对李宁品牌的认知度并不高,脑子里全是阿迪达斯、耐克。被认为潮流的设计在街头被喊出“你不懂90后”,用叛逆的营销混淆90后的个性,没能取悦90后的消费者,反而挡住了70后的脚步。 80后是铁杆粉丝。门外。产品定位错误导致收入下降。丢了荆州真是大意了。
恰巧当时行业正在复苏。从衰退向复苏过渡李宁3 1篮球联赛,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库存积压。李宁当时的库存周转率低于同行。清理库存比别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为了帮助下游经销商快速清理库存,我们只能提供折扣和降价。
内部改革失败、组织内讧、库存高企、开支冗余等问题纷至沓来,业绩直线下滑,公司举步维艰,努力穿越荆棘丛林求生存。
2010年至2011年,整个行业出现反弹,主要品牌营业额同比增速回升。安踏、361、特步、匹克相继进入繁荣期,而李宁则仍深陷衰退无法自拔。净利润快速下滑,无法止挡。四年之内,净利润同比增速从80%跌至-80%,经营状况不佳。
2012年营收下滑24.5%,亏损近20亿,为上市以来最差表现。安踏看着这一幕,笑了笑,没有说话。当年,安踏实现利润13.59亿元,以76.2亿元超过营收67.4亿元。
我们来看看李宁和安踏2018年以来的经营业绩对比:
业绩持续不佳,市场情绪不佳。这就是世界的现实。股价持续下跌,2010年形成下跌趋势,从2010年高点30.39港元跌至2015年6月低点2.79港元,跌幅高达84%。
李宁作为国产运动品牌老大的地位悄然易主。
此时的李宁公司就像是处处碰壁的尹天仇一样。被外资品牌打压,公司寄希望于改革却未能取得成效,产品经营业绩不佳。可以说是妻离子散,老大之位也被迫让出。
年过五十的李宁选择接手这个烂摊子。这堪称“乔布斯式”回归,为公司开启新篇章。
我们迎合变化,但我们也有能力改变世界
李宁回归,反击表演开始。
(一)明确公司定位李宁3 1篮球联赛,启动多品牌战略
凭借以往的经验,李宁公司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品牌。
调整体育公司定位,拥有篮球、跑步、羽毛球、综合训练、运动生活五个核心业务品类,注重产品性能和功能性。除专注专业运动属性的主品牌外,还拥有LNG、 、Aigle、Lotto、 等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子品牌。
用基础款迎合大众需求,同时打造更专业的高端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2)完善订购模式,线上线下结合营销
我们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解决冗员问题。 2012年,我们解雇了17.5%的员工。
紧接着,改革订购模式,加速清理库存,以应对新的运动市场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 NIKE忽视了1985年左右在美国兴起的有氧运动,错过了这股健身浪潮,失去了抢占市场的机会。
李宁公司坚持市场导向,将传统的展会期货订货模式改进为领先的订货模式。在维持基本订单的基础上,我们提高畅销车型的补货效率,通过生产周期短的产品紧跟市场需求,同时加大对终端销售的监控。
积极采用创新营销方式,线下采用体验式终端模式,实现与消费者“产品-服务-体验”的多维度互动。构建跑步智能生态系统。将传统鞋服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升级与消费者的沟通和销售方式。开设跑步旗舰店、iRun俱乐部和跑步专卖店,提升用户购物体验。
(三)扩大赞助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
对于品牌赞助商来说,寻找优质的商业代言人尤为重要。李宁公司正在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赞助资源从赞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队转向国内篮球联赛和NBA球星。 2012年,李宁签约赞助韦德,“韦德之道”系列高端篮球鞋畅销。此外,还赞助羽毛球、乒乓球国家队。
产品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会相应提高,同时相关领域的专业品牌形象也将深入人心。
(4)产品融入新技术,提升消费者体验
针对运动器材的轻薄、吸汗等更高的功能需求,我们专注于特定场景下的产品功能研发。推出了一些旗舰跑鞋和智能包鞋。
(5)改进产品设计,破除陈规
回顾过去几年,运动风潮在国际时尚圈大行其道。就连Gucci也推出复古运动鞋来迎合Dad Shoe潮流。椰子鞋、老爹鞋相继流行起来。年轻人对时尚越来越敏感,喜欢的风格随时都会改变。
2017年,我们与时尚品牌合作,邀请时尚模特Kloss担任代言人,进一步将产品打造成时尚产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又如国产品牌李宁,2018年亮相纽约时装周,推出了一系列以“启蒙”为主题的产品。该产品引起了广泛关注,扭转了国内对其过时刻板印象。
如果我们能赶上这样的趋势,那就是小菜一碟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5年推出了22款新鞋,其中近一半与时尚相结合。配合“单品+爆款”的营销,椰子运动鞋系列和Stan Smith迅速走红市场。
曾经简单的李宁意识到自己也需要时尚。如果刮起这样的风,他就得赶紧上车。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李宁一改以往的设计风格,结合潮流品牌和中国风,采用了运动时尚风格。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后,惊艳了所有人。随着国潮的盛行,很多款式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抢手货。
有时候,命运只是那一刻的事。光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抓住机遇。
业绩逆转,王者归来
2015年以来,公司业绩开始转正,营收、毛利率、市场份额均呈上升趋势。
2015年首次扭亏为盈,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17%,从亏损5.54亿元转为盈利1.4亿元,毛利率45%。市场份额提升至5.5%,在本土品牌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安踏。
2016年,公司营收80.15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润增长16%至37.05亿元,整体毛利率由2015年的45%提升至46.2%;净利润增长44倍至6.43亿元;经营现金流增加至9.95亿,库存周期缩短18天。
这时,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股价开始从2015年形成的底部慢慢爬升,形成了一条美丽的微笑曲线。
今年,公司发布2018年业绩,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净利润7.2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率从去年的5.8%上升至6.8%,但仍低于2010年11.9%的净利率。经营现金流持续改善,同比增长44%至16.72亿元。
运营效率改革已见成效,库存结构持续健康发展。公司新产品流通率已提升至80%左右。 12个月以上产品库存占比下降,新品库存占比上升。
结论
20世纪90年代,李宁公司声名鹊起,业绩如火如荼。可以说,时势造英雄。但此后,该公司再次跌入谷底,一度被市场边缘化。然而今天,李宁再次上演逆境逆转,王者归来。
电影、电视剧里有很多人起死回生的故事,但现实中却很少见。那么,李宁为何能逆袭成功?
原因之一可能与创始人李宁的经历有关。创业之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宁的个人影响力。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让公司迅速崛起,但却无法长期维持。因此,当90后成为运动品牌的消费主力时,李宁公司迅速陷入低谷。
然而,作为明星运动员和奥运会英雄,李宁深深地知道,胜败的关键在于实力。目前,昔日奥运明星的光环确实已经消散,但李宁却选择面对现实。公司的运作是基于商业社会的规则,选择了正确的重新开始的道路。终于,公司走出低谷,王者归来。
面对现实,破旧立新,接受挑战,重新出发。这种开放精神是当下最珍贵、最稀缺的东西。